公益新聞 其他

社企你我他 》NPO與PO的驚喜邂逅 社會企業平台碰撞出的美麗火花

世界正在改變,NPO與PO已不再是兩條平行線;創新雖有風險,敢踏出去,臺灣這塊土地就有更多的機會。透過NPOchannel、愛心待用公益平台等,臺灣的公益之路正在蛻變,也為Web2.0時代交織出全新的公民自覺與愛心連線

作者:撰文/JOY   攝影/邱如仁   圖片提供/NPOchannel.net、中央社

於 2013-11-22 01:00 發佈

世界正在改變,NPO與PO已不再是兩條平行線;創新雖有風險,敢踏出去,臺灣這塊土地就有更多的機會。透過NPOchannel、愛心待用公益平台等,臺灣的公益之路正在蛻變,也為Web2.0時代交織出全新的公民自覺與愛心連線。

弘道老人基金會的「耆夢飛翔 非你不可」專案透過NPOchannel成功為多位銀髮長輩圓夢。

一個「圖塊」, 訴說著一個夢想、一個企盼。創立一年又四個月的NPOchannel(公益募款平台)巧妙的搭起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與消費者、企業(Profit Organization, PO) 之間的橋樑, 網站上累計的驚人金額「10,236,627」,與愛心捐購人數「4,756」正持續上升中。

憑藉著在企業工作10年, 以及在心路、喜憨兒等非營利組織11年的雙實務經NPOchannel創辦人張幼霖跟他的夥伴們歷經了四代網頁的革新,終於讓符合互動期待的平台得以上線,也為臺灣這塊土地建立了公開的「募款計畫」與公益「買就捐」等不同於以往的愛心募集模式。

 

「2007年6月,喜憨兒基金會活動結合部落格宣傳,第一個月就帶來了76,600元的捐款,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2011年時,光是單月的捐款就超過百萬,讓我看到了社會網絡的驚人力量。」張幼霖回憶,一開始單純只是為了募款,但由於每年中秋節,喜憨兒基金會都會販售月餅,於是開始嘗試在網路聯播機制中,加入月餅販售的消息;2007年時則擴大邀請300個部落格協助聯播月餅販售訊息,沒想到當年竟為喜憨兒帶進100多萬元的月餅販售佳績,較前一年的26萬9千元多出了好幾倍。

從單純服務喜憨兒一家非營利組織,到後來決定成立一個整合式的資訊平台、協助更多的NPO,張幼霖原先擔心會為喜憨兒帶來衝擊,後來發現其實網際網路等平台只是工具,並不會改變組織的本質。2011年他找了幾個朋友合作開發,推出了真正符合Web2.0互動需求的社會企業平台,正式展開了協助非營利組織的募款行動。

從2011年11月平台開始研發,到2012年6月正式推出,這16個月來NPOchannel已募集了上千萬元的驚人成績,張幼霖說:「這是網路平台集結社會力量,為社會公益帶來的具體成果。」但服務非營利組織,並非想像中容易,張幼霖坦言,「取得信任」是第一要務。

NPOchannel公益平台集結社會力量,協助許多非營利團體做公益募款,成效卓著。

「面對Web2.0時代的來臨,很多的NPO都還沒準備好!」張幼霖坦言,NPOchannel網站上,24個變動圖塊代表著24個故事、24個募款計畫,儘管目前還有61個NPO正在接觸中,但其實很多非營利組織尚未準備好,「我們必須努力扮演提醒、教育及協助NPO提升的角色,不斷的進行溝通。」

從網路內容的呈現,到勸募金額的大小;從募款商品的設計,到公益行為的回饋,光是這些問題,許多非營利單位都無法通過考驗,更別談要如何善用組織中的影音、文字、圖片等各項資料來充實「內容力」,這些對許多非營利組織而言都相當陌生。

張幼霖強調︰「內容力很重要!」選對標題、結合對的故事,就能讓消費者產生感動與共鳴,平台必須協助非營利組織,以最符合社群使用者的語言,在不同時間放進不同的內容,為網友、消費者帶來正向激勵、產生新的啟發,進而將網站的使用率提升為捐款的轉換率。

 

張幼霖也希望所有來到NPOchannel這個平台的人,都能體驗到多元、便捷、快速的捐款管道,而行善的消費者在事後也能透過公益回饋機制,知道自己的捐款程序已經完成。相較於其他幾個知名的公益平台,NPOchannel的深度及廣度顯得更為齊備。

在民間企業時來不及參與網路,如今卻在公益領域裡與網路碰撞出火花,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泰山職訓中心秘書周素蘭說,張幼霖的NPOchannel提醒大家,社會企業平台並非實體,而是個社群,因此,平台必須以合作代替競爭,以分享、開放的態度去整合大家的力量,因為「平台是有生命、有溫度的!」

事實上,讓人更感到溫暖的,是張幼霖的豪情壯志。為了讓募來的每一塊錢都能為公益團體所用,NPOchannel不拿取非營利團體一塊錢的行政管理費用,加上為了將來能吸納更多專業經理人的參與,張幼霖與夥伴們決定以公司法人形態成立社會網絡公司,而「NPOchannel」就是公司推出的第一個主打。

以營利事業進行社會服務平台的創新革命,最大的考驗當然是財務。「臺灣的非營利組織太多了,NPOchannel不該再成為被幫助的非營利組織!」張幼霖的社會網絡公司,從一開始就定位自給自足。問題是,錢從哪裡來?

憑藉著過去在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雙重經驗, 讓張幼霖勇敢地邁開大步進行實驗NPOchannel做的是最新的三邊市場,而五大主軸也將為他的社會網絡公司開路。

喜憨兒基金會開始在網路聯播月餅販售訊息後,業績大幅成長,讓張幼霖看見平台的力量,進而成立NPOchannel公益平台。

 

1.公益政策(品牌×公益)

張幼霖正準備與幾個有興趣的企業洽談,幫獨立網站或品牌建立專屬的公益政策,協助建立公益形象、深耕企業文化、吸引顧客認同、打造品牌價值。提供服務包括︰提供企業固定PO Cares專區版位、站外媒體露出;在NPOchannel站內建立PO Cares專區、協助品牌定位及募款媒合、結合社群媒體露出等。

最特別的是提供企業完整的PO Cares公益報告,包括募款訊息露出數與點擊募款計畫流量數在內的「公益訊息露出統計」,以及含募款參與人數、累計募集捐款金額數在內的「募款效益統計」等。

永遠站在雙贏、甚至三贏立場著眼的張幼霖,還計畫以低廉的收費,幫企業省去為了建立公益形象必須投放的人力,張幼霖表示:「企業只需要負擔一個人力的薪資,就能達到更高的出及服務品質,NPOchannel將只收企業一半的費用而已,另外一半還可以捐給非營利組織!」

2.公益買就捐(商業×公益)

結合企業商品的公益設計,平台讓企業與消費者都可以參與社會公益,還創造了銷售的溫暖與另類成就。特別是他為平台產品提供的「買就捐」認證標章,以立即性的憑證回饋,在第一時間就讓參與者感受公益溫度。張幼霖強調,買就捐不限產品的形態,即使是到餐廳吃簡餐、到髮廊洗頭髮、到修車廠換輪胎,統統可以參與,並且得到立即性的公益憑證回饋。

3.物資捐贈(商品×公益)

透過商品價值的轉換與設計,物資的捐贈不再只是二手物,也不再是過季商品或有效期將屆的即期品,受助者也有權利享有新品,透過更精細的捐贈設計,讓捐助者看到自己的愛心、也看到受助者的感動。

張幼霖以買一雙鞋、捐一雙鞋給非洲孩子為例,每一雙捐出去的鞋,捐助者都可以透過受助非洲孩子穿上鞋子的照片,或受助者的回饋,藉由這種捐贈設計來延續感動,讓捐贈不再只是單向,而是啟動善的循環。

4.公益活動(活動×公益)

NPOchannel會為公益活動尋找更多的可能,例如找尋適當的媒合對象,並協助企業提出公益活動的執行計畫、設計線上與實體的活動內容等。

5.專案(學習×公益)或(體驗×公益)

NPOchannel將協助企業設計課程,讓員工參與、分享,也可邀請講者一起探討議題,為更多人搭起公益的橋樑,或是安排各種公益體驗之旅,讓參與者親身感受投入公益活動的樂趣。勞委會所成立的「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期以「社會企業」的方式為在地社群創造就業與社會平衡發展的新機,鼓勵民眾多多購買弱勢團體製作的產品。

張幼霖認為,臺灣有很多放煙火式的短暫行銷,美麗卻不長久,他憂心地說︰「這究竟是在幫忙非營利組織?還是在消費非營利組織?」其實臺灣需要更多像陳樹菊阿嬤這樣的人,愛心不該是淺碟型的經濟、更不該只是急就章。

勞委會職訓局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副研究員林嘉偉認為,NPOchannel透過網際網絡互動的募款模式已是當前的趨勢,政府也期待有更多運用新科技的新思維來參與推動公益,因為這是臺灣社會的福氣。

當然,不光是NPOchannel這樣的平台努力創造契機,周素蘭提到,身兼勞委會職訓局創新中心角色的泰山職訓中心,也透過中心專屬的Talent平台舉辦各種論壇,推出多項創新方案,除了集結各類人才,也媒合學校、產業界及團體,讓彼此截長補短,進行跨領域的合作。

從2012年底開始,泰山職訓中心已陸續協助全國9個組織,進行社會企業變身的創新實驗,也就是「333 Taiwan-Up社會企業永續發展行動方案」,包括:牡丹鄉部落青年返鄉創業、新住民創業就業輔導培訓基地葫蘆工作坊、社區型小規模多機能高齡者服務中心;綠色農業、土地再生永續發展;日月潭生態博物園區、中區老人福祉事業、美寧娃娃傳統工藝、地區藍染產業資源促進多元就業發展、培育社會企業經營人才-創立「創造力學院」等,希望透過在地的協助,解決在地的社會問題,為社會企業創造另一種經濟價值。

林嘉偉認為,「社會企業」在臺灣才剛起步,但英國在政府與民間長達10年的觀念倡議下,不僅社會大眾早已熟悉社會企業概念,英國政府也陸續透過法規架構降低可能的障礙,甚至還在公司法下開放設立新型態的「社區利益公司」,滿足了所有想以公司形態經營社會企業者的想望,也為社會企業鋪了一條寬廣的道路。

至於勞委會職訓局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未來能透過哪些方式,為剛起步的社會企業提供更多助力?林嘉偉表示,在社會企業社會效益評估尚未建立前,透過倡議來翻轉舊價值,才是現階段最迫切的事。

「辦個社會企業創新獎吧!」張幼霖獻策,他說,臺灣很特別,各式各樣的賽事多、熱愛參賽的人也多,加上媒體關注新亮點,這樣一定能讓大家看到創新種子的萌芽,讓創新者有更多的機會被注意。

 

林嘉偉表示,明年「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將透過三大工作重點,倡議並凝聚社會力:

1. enable(翻轉)

除舉辦研討會、將國外社會投資市場的概念帶入臺灣之外,也會把社會影響效益指標工具做廣泛討論與介紹;其次,舉辦企業認養的創業育成活動,把社會企業的創業團隊找出來,再透過企業提供為期三年的認養,讓企業陪同創業團隊成長。

2. connect(群聚)

由於許多企業主反映,除了捐款也想實際參與,更想知道投入的經費真正價值為何,但因目前國內認養管道並不暢通,彼此並不認識。針對這個問題,政府將主動邀請企業參與篩選,了解哪些團隊對企業具有吸引力,企業與企業之間也將產生競爭關係,進而將企業資源帶進來,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生態體系。

3. support(參與)

政府最重要的當然是為社會企業提供更好的環境、給予更多的養分,未來將與民間合作成立「社會企業育成中心」,除了讓社會企業的創業家群聚給予支持及輔導,讓想投資或是參與的企業有管道可找之外,對於個人社會創業家也會給予支持,如果上班族願意利用下班時間於社區提倡服務,政府也不排除給予預算支持。

張幼霖認為,政府的政策推動除了應給予社會企業充足的陽光(被看到)、養分(資源)及水(金錢),其實還有許多不需要額外花錢的做法,包括在電視媒體執照開放申請時,要求保留一部分時間做公益;或要求高鐵、公車等交通工具提供一些車廂廣告空間給公益單位等,只要多一點點的體貼與用心,就能讓有心從事社會服務的平台或社會企業,有更多被看見的可能。

「就去做吧!」與談者一致認為,臺灣社會應該允許政府及民間在創新過程中存在風險、在挫折與錯誤中求進步。畢竟,創新的過程是寂寞的,想拿掉既有的框框,全民都需要更多的包容與勇氣!

以上文章轉載自Talent 前瞻國際研發人才

原文網址:http://talent.tsvtc.gov.tw/inside.aspx?id=7a31a78d-627a-479c-987e-f94b45255d81

其他募款計畫

關於我們

NPOchannel所提供的平台,輕鬆獲得公益團體的資訊,整合國內數十家公益團體所推動的勸募專案,詳細地公佈每一個勸募專案的需求分配制度。無論是替受贈者募集資源,或是保障捐款人的權益,我們相信藉由公益交流平台,公益組織 可以更明確地服務社會大眾。

Alt img
NPO CHANNEL

這輩子,做件讓自己感動的事!

24小時全方位公益平台

關於NPO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