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夜市、中元祭,基隆的三大特色,有自然紋理、商業生命與幾百年來的文化底蘊。作為中元祭的主禮儀式師,李戊己已是第五代傳人,與一般人一樣有過青少年時期的煩惱,現在已傳承給第六代。這傳統的民俗祭典,還能如何與時俱進?
過往,位於台灣頭的基隆,似乎就以三件事情著名,第一,「基隆雨」,雖然近年隨著自然形態改變,雨勢看似有所減緩,但2020年一樣連下了2個月。其次是「基隆夜市」,或許說這是觀光客普遍的基隆印象,吃與買。再來,就是一年一度的「基隆中元祭,有著獨特的氛圍感。每年的開關鬼門及字姓輪值的祭典活動,水燈排等,可說聞名全台,並獨樹一幟的存在著。
一段深入人心、能讓眾人熱衷參與的傳統民俗祭典,要能持續兩、三百年而不墜,除了廟方及周邊信眾能否支持,扮演儀式核心內涵的詮釋者角色—主理儀式執行者,能否透過演繹過程中進行傳承,並對文化保存有使命感,讓祭典代代相傳,文化才能真正永續。
基隆火車站附近,看似尋常人家中二樓,設有名為「雷成壇」的一處神聖空間。基隆李家,至今傳承了五代,就在這裡生生世世為基隆人的生命禮俗而服務,不僅為人們消災祈福、祝燈延壽,透過大小不一的神事參與,讓人與神之間,百年如一日的維繫著一種獨有的親密感。
身材壯碩,臉上永遠帶著親切又不失禮的笑容的李戊己,就是這樣的一位。
該如何形容眼前這位中年大叔?如果沒有真正進入神聖空間,看他穿起絳衣,隨著高亢嗩吶聲,時而步罡、吟唱詩詞,時而起身、舞動法器,下一秒更在儀式現場指揮團隊。你可能很難相信,他是一位有著四十多年資歷,四代傳承的道長。
國小還沒畢業就出道,因天資聰慧,有著超強學習力,讓他不到幾年就文武兼備,三壇具足,榮升道長。時常登台演法,服務鄉里,很難想像四十出頭歲就開始接班,傳承給下一代來,退居幕後來扮演更多的指導角色。
做為人神間訊息傳遞的橋樑,扮演宗教儀式師是一個嚴肅的角色,但脫下道袍後,李戊己就跟尋常人一樣,有著平凡又真實,如同少年維特一般的煩惱,「同學們會不會覺得我穿這樣衣服很奇怪?」,「為什麼別人都在看童話故事,而我卻背誦眾神名諱,儀節內涵及工尺譜?」「我會不會被同學笑,將來會不會娶不到老婆?」。
這些憂慮,少年及青年時期的李戊己都有,但他不僅生了小孩,還個個都是強才。李戊己的孩子也接續家族對於地方的使命,成為第六代的傳人;李戊己因此有更多的時間來思索自己、職業及故鄉,與城市之間的關係。「我想,這是早點退居幕後的職業紅利。」
道士該如何與時俱進?
道士這個行業,短期因信仰及祭祀活動的需要,還不至於會面臨存亡危機。但回過頭來看,社會已經進到5G與社群時代,如何與時俱進,更加入世的參與社會,就更顯得必要。
對城市及文化的使命感,從那邊切入最能切中要害。李戊己指出,首先,「我想是由雷成壇主理多年祭儀、傳承百年的基隆中元祭,」這個台灣十分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乘載著基隆人對於大海,對於生靈的包容及價值觀。
當祭儀的存在是一種回應的真實展演,如何有效保存並協助與時俱進、對應時代需求就顯得無比重要。
此外,近年隨著再造歷史現場的投入,包含法國公墓的祭典,在儀典人員的參與下,走向折衷作法,畢竟多元融合就是基隆這個海港城市的性格。
下一步呢?祭典能否開始走向跨界?讓傳統、現在、古與今,讓多重的文化再現,從這一長久守護在地信仰的儀式上再出發。
這是一種延續,讓這座城市的文化與傳統,能因而生生不息並時時刻刻賦予新意,讓文化與時俱進,成為基隆獨一無二的底蘊。
資料來源:CSR@天下
原文出處:https://csr.cw.com.tw/article/41882
NPOchannel所提供的平台,輕鬆獲得公益團體的資訊,整合國內數十家公益團體所推動的勸募專案,詳細地公佈每一個勸募專案的需求分配制度。無論是替受贈者募集資源,或是保障捐款人的權益,我們相信藉由公益交流平台,公益組織 可以更明確地服務社會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