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養雞,養蜂之外,林下經濟還有另一重點,那就是養菇,而在牡丹鄉境內,過去就有一處部落因著天氣及其他因素而一度以養椴木香菇為名,那就是位於牡丹深境又居高臨下的高士部落。
這裡與平地已有一大段距離,氣候、濕度相當適合椴木香菇的種植。約莫六十多年前,這裡就曾經發展椴木香菇的事業,而也因此曾經有一段相當輝煌的產業發展歷程,可說整個部落都曾因香菇的存在而發大財,但有意思的是,當地的原住民本身並沒有吃香菇的習慣,除了飲食習慣,也因為價格不菲的香菇是重要的生財工具,因此一直被視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何以發展一時的產業會突然間凋零?這與當時菌種弱化以及木頭來源不足有相當大的關聯,而這樣的背後就牽涉到技術的問題,椴木香菇的種植,氣候及土壤都是重要關鍵,當菌種技術及木頭品質無法到位,整個產業都會受到極大的發展限制。當然除了這些因素之外,由於過往都是種植在林班地上,與管理國家林地的林務局也產生不少衝突,而這就是高士部落過往在香菇種植曾面臨的一段艱辛。而在沈寂多時之後,就因林下經濟的發展倡議,彷如又見到一絲重生的火光。
在牡丹鄉公所的努力之下,爭取到國發會地方創生計畫,並以「里山林下經濟在原鄉」為主軸,邀請到屏東科技大學陳美惠教授團隊來協助發展,而選擇椴木香菇並以過往有深切淵源的高士部落為復興這項產業的據點,汲取過往經驗,以打造全國首例「社區型椴木香菇菌種中心」,同時期盼能解決過往所面臨到的困擾。
而在地團隊由文健站張美惠督導為主導,並結合多位部落有志青年,共同肩負產業復興之重責大任,也因為有屏科大團隊來作為後盾,因此就有信心投入在相關的發展上,從木材的種植及選擇,當然菌種方面也力求突破,而讓菌種及各式不同木頭之間產生交互化學效應,以找出最適切的模式及組合,包含木頭品質的選擇,菌種的選擇,都攸關最終成敗之關鍵。而在目前仍在發展的情況下,林道的兩側以矗立兩排的椴木,也有為數不少的香菇長出,這些可說是引領種植椴木香菇的先鋒,可以讓相關人員們從中來進行觀察,期盼能調整到最合適狀態,為未來整個高士部落林下經濟的發展來預作準備。
NPOchannel所提供的平台,輕鬆獲得公益團體的資訊,整合國內數十家公益團體所推動的勸募專案,詳細地公佈每一個勸募專案的需求分配制度。無論是替受贈者募集資源,或是保障捐款人的權益,我們相信藉由公益交流平台,公益組織 可以更明確地服務社會大眾。